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
2016-10-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 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
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1分子靶向治疗定义: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靶分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干扰或阻断其功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目的。
2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无法手术切除的进展期HCC(肝细胞性肝癌)无法手术切除的HCC包括中期和晚期HCC
2.1索拉非尼(sorafenib)口服TKIs,主要作用于Raf-1、B-Raf、VEGFR2、PDGFR和c-Kit受体等多个靶点,抑制血管生成和促凋亡,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用于HCC治疗的一线药物。GIDEON研究组结果显示:使用mg/d推荐剂量的疗效优于mg/d(OS:9.3个月vs.4.5个月;PFS:7.1个月vs.3.6个月)。SOFIA研究组分析提示,BCLC-B期治疗组OS较BCLC-C期治疗组长(20.6个月vs.8.4个月,P0.),索拉非尼治疗剂量内用药,仅见轻微毒副反应(1/2级),如手足皮肤反应、食欲下降以及腹泻等。因此,目前索拉非尼仍是无法手术切除的进展期HCC病人的一线用药。
2.2舒尼替尼(sunitinib)口服TKIs,主要靶向VEGFR、PDGFR、c-kit和FLT-3受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究显示,疾病控制率可达38%~52%,OS达8~9个月。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比较了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作为一线药物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进展期HCC的疗效,舒尼替尼组OS短于索拉非尼组(7.9个月vs.10.2个月,P=0.),两组间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索拉非尼比较,舒尼替尼的疗效较差,并且严重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2.3布立尼布(Brivanib)主要靶向FGFR1、FGFR2、FGFR3和VEGFR2、VEGFR3,较索拉非尼有更强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Ⅱ期临床研究比较布立尼布与索拉非尼显示:两组OS(9.5个月vs.9.9个月)和PFS(4.2个月vs.4.1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布立尼布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更高。因此,并不主张其替代索拉非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2.4Linifanib口服TKIs,主要靶向VEGFR和PDGFR,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多中心对其与索拉非尼的疗效进行了Ⅲ期临床研究,年ASCO(AmericanSocietyClinicalOncology)的资料表明:Linifanib组的OS并不优于索拉非尼组(9.1个月vs.9.8个月,P0.05)。Linifanib治疗组的3级到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2.5Ramucirumab重组人IgG1单克隆抗体,主要靶向VEGFR2。Ⅱ期研究显示,Ramucirumab的疾病控制率达到69%,中位OS为14.9个月,而且对BCLC-C期或Child-PughA级的病人疗效明显优于BCLC-C期或Child-PughB级的病人(OS:18个月vs.4.4个月)。由于样本量较小,暂无法显示其优于索拉非尼的疗效,考虑作为二线药物治疗不耐受索拉非尼的HCC病人。
2.6瑞格非尼(Regorafenib)瑞格非尼,又名氟-索拉非尼,是以索拉非尼为基础合成的效力更强的口服TKIs,主要靶向VEGFR1~3、TIE2、c-kit、Ret、BRAF、PDGFR和FGFR。瑞格非尼比索拉非尼具更强的靶向抑制作用,Ⅱ期研究显示,对接受过索拉非尼一线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HCC病人,再给予瑞格非尼mg,1次/d,持续3周,间隔1周的循环用药,疾病控制率为69%,中位PFS为4.3个月,中位OS为13.8个月,3个月总存活率为88%,6个月总存活率为79%,主要不良反应与索拉非尼类似,提示其可用于索拉非尼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后续治疗。
联系:医院呼吸肿瘤内科主任李梦杰
手机:
白癜风治疗时间白癜风治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