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微小RNA在肝癌诊断的应用进展
2019/9/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居全球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近年来,随着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介入,肝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因其复发率高,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对肝癌的控制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肝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alprotein,AFP)和组织活检。组织活检具有一定创伤性、AFP(alpha-fetalprotein,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在敏感性、特异性上也存在着不足,因而极大降低了治疗策略的有效性。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微小RNA(microRNAs,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调控基因在转录后及翻译水平的表达,主要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分化、信号级联传导和致癌作用。多项研究表明,miRNA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在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miRNA的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01miRNA的来源:
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长度为18~23nt的小分子RNA。年,Lee等发现线虫(G.elegans)体内存在一种RNA(lin-4);随后科学家又在G.elegans体内发现了第2种miRNA-let-7,后续研究发现let-7能够在人源细胞中调控一种重要致癌基因HMG2A。由于血液循环中miRNA的来源不同,其不仅能反应肿瘤组织miRNA的表达水平,也反应机体对肿瘤等各种疾病的综合应答。
02miRNA的生物合成及功能机制:
首先,miRNAs基因在胞核内RNA聚合酶Ⅱ/Ⅲ的指导下合成含有茎环结构的长链初始miRNAs(pri-miRNAs),Drosha裂解pri-miRNA(RNaseⅢ)和DGCR8酶形成前体miRNAs(pre-miRNAs)。随后pre-miRNAs在Exportin5的作用下转运至胞质,由Ⅲ型核糖核酸内切酶Dicer切割形成约21bp的带5′磷酸根和3′羟基的双链RNA分子,其中一条链称为引导链,另一条称为随从链。引导链与Argonature蛋白相互作用,组装为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silencing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白癜风的症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