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确诊肝癌,2月后离世,提醒1种ld

2021-7-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重点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412/8839620.html

42岁冯女士在1月前,发现自己脸色蜡黄,黑眼圈严重,以为是睡眠不足导致的。那天,她在厨房做饭时突然昏倒,儿子听医院。

医生为她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冯女士肝内有较大的肿瘤,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告诉他们:发现较晚,已错过了手术机会,如果坚持透析还能延长半年的时间。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她儿子和女儿听后也是痛哭流涕。冯女士在得知自己不能被治愈后,不愿拖累儿女,自愿放弃治疗,在2月后离世。

据了解,冯女士在3年前就查出肝炎,可是身体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就没有在意。

她原本在一家物业公司上班,早上7点就要上班,来不及做早餐,儿子心疼她,就经常在楼下的早餐铺给她买几根油条。

生活中,冯女士也最爱吃油炸食品,家里炸的素丸子从来没有断过,炸过的油她也不舍得丢掉,经常反复使用。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医生解释道:肝炎患者怎能经常吃油条

油条等油炸食品,受大家喜爱,偶尔吃,并不会影响到身体,但是经常食用就会增加肝脏负担。

经过油炸的食物,会产生很多油脂和反式脂肪酸,这两种物质都是由肝进行代谢和转化。经常食用会加重肝脏负担,还会增加肝内的脂肪含量,诱发肝病。

肝炎患者,肝功能本就较弱,经常食用,只会加重病情。

其次,油反复使用会生成苯并芘,这是一种致癌物质,长期使用,会严重损伤肝脏。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异常一、脸色发黄

脸色发黄很可能是肝病变后,引发黄疸造成的。

它病变后,摄取和代谢功能降低,当体内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被代谢,含量就会上升,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黄疸,造成脸色发黄。

胆红素过量,还会进入到肾脏中,随尿液排出,造成尿液发黄。如果发现有尿液长期发黄的现象,建议尽快检查肝功能。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异常二、肝掌

肝掌是手掌出现红色斑点和斑块,按压后呈现白色。

这是肝病变的典型症状。它在病变后,会降低对雌激素的代谢功能,雌激素得不到抑制,在体内增多,刺激到毛细血管,引发血管充血,而手掌部位毛细血管丰富,因此引发肝掌。

除肝掌外,还会出现蜘蛛痣,也是雌性激素引发毛细血管充血造成的。蜘蛛痣的部位多出现在:面部、颈部、胸部。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异常三、大便黑紫

有时候在吃了颜色较重的食物后,大便颜色就会偏深。如果饮食正常,还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很可能就是肝出现了问题。

它在出现问题后,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凝血功能受到障碍,导致肠胃出血,造成大便黑紫。

流鼻血、牙龈出血、伤口愈合缓慢易感染,也都是肝病变后常出现的症状。

第一、饮食均衡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爱吃蔬菜。反观肉类食物,做法多种多样,营养丰富,导致这类食物摄入过多。

在这类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导致肝脏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增多,肝脏来不及代谢,就会诱发脂肪肝、肝硬化。

蔬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微量元素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清理肝脏垃圾,减少肝内脂肪含量,降低肝病变风险。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第二、多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在体内占到60%以上,长喝水,可以增加机体活力,加速排出人体垃圾。

肝脏的解毒需要大量水分参与,所以平时一定要养成主动饮水的好习惯,喝水时可以在水中加入青驰菊泡水喝,青驰菊里面含有的黄酮类、胆碱、硒元素等有益物质对于保养肝脏有很大好处。

有研究表明:

硒元素:能促进肝脏排毒,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够减轻肝脏的负担。

氨基酸:促进肝细胞的增殖和分裂,能有效增强肝功能,促进肝脏健康。

水苏碱: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体内脂肪的消耗,降低体内的脂肪含量。

平时喝水的时候可以加入一朵,能有效滋养肝脏,减少肝脏损伤,养肝护肝。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第三、远离霉变食物

食物霉变后会滋生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其中一种就是黄曲霉毒素。它属于1级致癌物,人体摄入后,主要由肝进行排毒。黄曲霉毒素在进入肝内后,会破坏肝细胞和肝纤维,诱发肝硬化,肝癌等。

黄曲霉毒素不止存在于霉变食物,菌类浸泡时间长同样滋生出黄曲霉毒素,常见的菌类有(木耳、银耳、金针菇、蘑菇、香菇等)。

小知识:

乙肝五项、肝功能、肿瘤血清标志物、肝脏B超等都可以检查肝功能。

建议:

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肝功能;

每2~3年检查一次乙肝五项,若体内没有抗体,则需尽快接种疫苗;

每年检查一次肝脏B超及血清标志物测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weay.com/gabx/12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