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乙肝患者按时遵医嘱服药,还会得
2020-9-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老王是一名慢乙肝患者,十多年前被检查出乙肝病毒感染“小三阳”,医院的医生建议下,一直服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刚开始时候每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结果每次都一样,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都很正常。慢慢的,老王放松了警惕,认为病情控制的很好,虽然仍然继续服用阿德福韦酯,医院进行复查了,直到3年后在单位体检中做B超检查,结果提示肝脏存在一个低密度造影,后被医生确诊为肝癌。老王不仅沮丧而且纳闷:为什么自己一直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怎么还会得肝癌?经现在的医学研究证明,肝癌的发生主要与酒精、黄曲霉素或者嗜肝病毒感染有关,其中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癌占所有肝癌发生的大多数,我国每年大约有30万肝癌患者,其中80%均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因此,肝病学界推荐乙肝患者应该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将乙肝病毒载量长久的控制在检测线以下,进而阻止肝癌的发生,切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演化途径。那么,为什么遵医嘱按时服药,仍然有部分患者会发生肝癌?其实这主要与乙肝病毒发生耐药有关。乙肝病毒侵入肝脏细胞后,很快形成环状闭合的双链DNA进行复制,虽然抗病毒药物可以杀灭大部分复制过程中的乙肝病毒,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乙肝病毒逃脱了抗病毒药物的“追杀”,而且感染者原来的“存货”也需要长达14~15年的时间才能被免疫系统耗竭干净。因此,乙肝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经常需要服药十几年以上,长时间治疗难免会出现耐药性,降低了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的复制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产生“耐药性”。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叮嘱患者需要进行复查,复查目的是为了观察抗乙肝病毒治疗效果,是否出现一些副作用或者耐药?以便医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乙肝病毒耐药的发生。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按照“强效低耐药”的原则推荐替诺福韦酯(TDF)、丙酚替诺福韦(TAF)作为慢乙肝防治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之前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不再推荐使用。TAF和TDF均属于替诺福韦的前体药物,临床研究证实替诺福韦酯在慢乙肝治疗方面保持了8年零耐药的记录,它们的抗病毒靶点更多更有效,可以长久的将乙肝病毒抑制在检测线以下,有效阻止了乙肝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趋势。TAF是美国吉利德科学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也是近十年来唯一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乙肝病毒药,与TDF相比,TAF体积更小,针对于肝脏靶区,减少了在身体其他器官和组织中的血药浓度,避免了对肾脏和骨骼的损害。因此,为了避免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耐药的发生,应该遵循年版指南建议,之前服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或者替比夫定应该及时更换为TDF或者TAF,考虑到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者面临骨质疏松风险的老年慢乙肝患者,应该及时更换为TAF,其对肾脏和骨骼的安全性更高,避免长期服药对肾脏的损伤和诱发骨质疏松的出现。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详情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