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免疫ldquo强强联手rdqu

202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98.html
来源:肿瘤资讯

以“可乐”组合为代表的转化治疗方案为肝癌治疗带来“峰回路转”。

近年来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肝癌系统药物治疗的发展突飞猛进,靶向和免疫治疗的组合方案(比如多靶点激酶抑制剂仑伐替尼联合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可乐”方案),以及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的组合方案层出不穷,为不可切除肝癌的转化治疗开启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让国内中、晚期肝癌患者看到了潜在的治愈希望。

近日,在主题为“大师之选”的肝癌转化治疗高峰论坛上,包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敏山教授、医院郝纯毅教授、医院孙惠川教授、医院文天夫教授在内的多位国内肝癌外科治疗“大师”就肝癌转化治疗的现状和未来,进展和挑战做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与碰撞。与会专家还就特异性抗血管生成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对转化治疗的潜在负面影响表达了各自的看法。本文在此就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与读者共享。

转化治疗的“春天”已来

郝纯毅教授:几年前讨论肝癌的转化治疗是不可思议的!

肝癌的转化治疗需要具备两个前提;第一个就是R0手术切除,即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而第二个就是要有强效的治疗方案可以实现肝癌降期,或缩瘤。

近10年,我国肝癌手术技术以及围手术期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早期肝癌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70%。但是肝癌的系统治疗药物的发展却很缓慢。

自年到年的10年间,仅有索拉非尼一个靶向治疗药物在国内获批用于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治疗;但由于索拉非尼治疗的肿瘤客观缓解率(ORR)较低、覆盖人群亦较低,故其对于推动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的作用并不显著。

陈敏山教授:年在国内上市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仑伐替尼

治疗不可切除的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肝细胞癌人群的ORR、无进展生存期(PFS)、至进展时间(TTP)以及总生存期(OS)分别是索拉非尼的2.6倍、2.6倍、3.0倍和1.5倍。

仑伐替尼治疗所带来的更高的ORR让我们看到了肝癌转化治疗的“黎明曙光”。

近两年,不同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相互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仑伐替尼联合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的“可乐”方案(KEYNOTE-研究),以及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的“T+A”方案(IMbrave研究),显示可以进一步提升ORR至30%~50%。

靶向和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绽放”让我们感到肝癌的转化治疗将迎来一个充满阳光的未来。

郝纯毅教授:靶向或免疫药物的单药治疗的ORR一般在20%左右,但靶向联合免疫一定是1+1>2,甚至>3的组合。KEYNOTE-和IMbrave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可以分别进一步提升ORR(mRECIST)至46%和33%。

在过去20年,基于靶向药物的系统药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为结直肠肝转移治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看到“fromcaretocure",随着具有更高ORR的肝癌系统药物组合方案的到来,这种变革现在也很可能会在肝癌上再现。

孙惠川教授:KEYNOTE-研究结果显示,仑伐替尼联合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中位OS达到22.0个月,这是当前的术前转化治疗无法企及的。

在今年ASCO大会也公布了医院肝癌治疗团队开展的一项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60例不可手术或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联合治疗,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治疗后11例(18.3%)患者可手术,其中2名患者仍在接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治疗;

截至年1月,9名患者接受了肝切除术;

术前评估部分缓解(PR)患者5例,疾病稳定(SD)患者3例,疾病进展(PD)患者1例;

5例(55.6%)患者获得病理学完全缓解(pCR);

中位随访72天后,1例出现肿瘤复发,1例出现无肿瘤复发的死亡,其余7例保持无瘤生存。

对于转化治疗临床实践的思考

孙惠川教授:在选择转化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前期术前治疗对手术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双免疫”二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OS是22.8个月,但“双免疫”药物本身对于肝脏毒性需要引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weay.com/gacs/115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