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数字医学三维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

2020-11-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文章刊于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8(1):14-17.

作者:杨洋郭磊郭卫星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三医院肝外六科

作者简介

郭卫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镜分会质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肝癌门静脉癌栓联盟秘书长,中国医疗图像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促进委员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委员会粒子分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会员,亚太肝胆胰协会会员。担任《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委。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总影响因子达73.6,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34分,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5项。主持省部级以上基金7项,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基金万元。曾获上海巿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第二军医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第二军医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库人才,医院首届员工之星。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数字医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融合医学、信息学、电子学、生物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工程物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前沿新兴学科。目前数字医学在临床医学中较常应用的是医学图像三维重建[1]。数字医学三维成像技术可在非手术情况下给人一种立体的感性认识,被喻为非侵入性活体解剖。20世纪80年代将三维重建软件应用于CT,借助计算机对生物组织结构影像的连续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了CT三维成像并可进行测量[2]。CT三维成像可更加完整、直观、真实地展现人体各组织的形态结构、相对位置及其关联性,有较强的真实感,立体展现体内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毗邻组织及器官的解剖关系[3]。Lavelle等[4]将MRI三维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进行对比,未发现DSA与MRI成像在解剖上的差异,肝动脉的解剖走行可通过增强扫描肝实质的图像后经三维重建后再现。

Wigmore等[5]利用螺旋CT肝脏扫描进行三维重建,模拟肝脏切除,预估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率,从而决定肝脏的切除范围。由此可见,肝脏管道系统的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肝脏内部结构、肝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原发性肝癌(肝癌)是发病率位居世界第5位的恶性肿瘤[6-12]。由于肝癌早期临床表现较为隐匿,病情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属于中晚期,预后较差,故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数字医学三维成像技术在肝癌的治疗方式选择、手术切除范围、肝移植、射频消融、TACE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3]。

一、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1.明确肿瘤位置,判断手术切除成功率:对于术前影像学检查中毗邻肝内重要管道(血管或胆管)的肝癌,如位于第一、第二肝门或尾状叶的肿瘤,可应用三维成像技术更直接形象了解肿瘤与这些重要管道的关系,判断病灶是否可以切除,避免损伤重要管道。

2.评估残肝体积:目前对于肝癌患者来说,肝部分切除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对切除肝脏的体积及肝功能的评估,是预防术后肝衰竭的重要措施。术前准确评估术后残余肝体积,从而提高了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南方医科大学学者收集了69例肝癌患者,利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imagethree-dimensionalvisualizationsystem,MI-3DVS)辅助肝切除治疗肝癌,研究发现利用三维成像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所要切除肝脏的大小,从而评估残肝体积,特别是对于肝硬化较为严重的患者,其术后残肝体积对肝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4]。

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肿瘤,三维成像不仅可判断肿瘤与重要管道的关系,同时可计算残肝体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和减少术后肝衰竭发生率。医院黄利利等[15]将44例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weay.com/gacs/11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