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青年杨锁,四肢健全,父母

2025/4/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www.wzqsyl.com/

年,在河南一村庄,每户人家的家人们齐聚一堂,吃团圆饭。杨锁父母双亡后,一个人孤苦伶仃。堂哥杨德玉想起孤零零的杨锁,特地从家里带了一些热饭热菜去看望他。可惜的是,杨德玉还是来晚了。

当杨德玉推开门时,堂弟杨锁浑身僵硬,人已经断气了。杨德玉被吓了一跳,连忙报警。一个年纪轻轻的男子,好好的怎么会死在家中?警察来到现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勘察,发现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

经过法医鉴定,死者杨锁是活活饿死的!这样的结果,杨德玉并不感到奇怪,心中悲伤又无奈,他对现场的民警说道:“我这个堂弟身体康健,也没有谁会故意害他!”

这是怎么回事,如今我们国家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怎么还有人在21世纪饿死?杨德玉说他是懒死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河南青年杨锁,四肢健全,父母因病而亡后为何饿死在家中?

寒门“贵子”

在古代,人们都知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惯子如杀子。”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说过:“你知道怎样一定会让你的孩子生活不幸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中国古人与近代思想家的观点出奇地相似,现代的父母却不知道这些。

以下故事来自真实事件改编……

河南信阳保安村是一个普通村庄,有几户杨姓人家在这里居住,他们大多憨厚淳朴,靠耕种为生。杨继春就是其中一户,家境贫穷,因为拿不出娶媳妇的钱,婚事一直拖到了30岁。过了很多年,杨继春的媳妇才怀孕,这对一家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事。

那一年杨继春46岁,也算是“老来得子”。在农村,大多人会有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都说养儿防老。杨继春夫妇为了将儿子永远留在身边,给他取名为“杨锁”,希望儿子一辈子都不离开,就像上了一把锁一样。而杨锁的命运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的确是一辈子都被锁了。

杨母坐完月子后,全心全意照顾杨锁。杨父为了给一家人更好的生活,更加努力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随着杨锁的到来有了奔头,杨父杨母干活更有动力。杨母天天将儿子抱在怀里,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杨锁到了一两岁的时候,别人家的小孩已经会走路,杨锁还在母亲的怀里。

杨锁长到三四岁时,仍然在母亲怀中,走到哪里都要母亲抱,就像锁在母亲身上一样。村里人忍不住问道:“俺家小子都会打酱油了,你家的孩子咋还不会走路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啊?”

杨母一听这话,生气地说道:“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你们的孩子和俺家的锁儿比不了,他要是走路摔着了怎么办?俺和老杨可要心疼死。抱着又不累,也没碍着你家什么事。”

邻居被怼后,也不好说什么。此后,越来越多的村民议论纷纷,他们预言,杨锁迟早要败在父母手中,这么大了都不会走路,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问题。杨父杨母也听到了风声,但是看着在怀中熟睡的儿子,仍旧舍不得放他下来。

杨锁长到六七岁时,仍然在杨母的怀里,别人家的小孩在这个年纪都在街上蹦蹦跳跳,杨锁几乎脚不沾地,走路都难以走顺畅,更别说跑了。杨母也想让杨锁自己走路,但是杨锁刚下地走几步,就向母亲索抱。

杨母对儿子向来是有求必应,此时的杨母已经很难长时间抱起杨锁。杨母想出了办法,将杨锁放在箩筐中,用扁担挑着。这样还能干活,也不影响带孩子。有许多村民看不下去,在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是农民,杨锁家也不例外。

身为农民的孩子,很小就应该会做各种农活,捡牛粪、烧柴、看家畜……从来没有见过像杨锁这样的孩子。人家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锁却是“寒门出贵子”。杨父杨母经常用大箩筐挑着儿子走在小路上,这已经成了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杨父杨母用10年的时间将儿子培育成“第一懒人”

村民们好心劝说,杨父杨母也被说动了,试着让杨锁自己下来走路。杨锁毕竟四肢健全,已经可以自己下地走路。他在和别的小朋友做游戏时,父母发现,杨锁的反应比其他小朋友快很多。这让杨父喜出望外,认为杨锁未来必定有出息,对儿子更加溺爱。

杨锁一家条件不好,但是家中只要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都会给他,因此杨锁的嘴也被养刁了。杨父为了让杨锁开心,清早起床走了十几里路来到镇上,给杨锁买鸡腿和零食。如果家里一直都是粗茶淡饭的话,杨锁也不会一直吵闹着要吃鸡腿。

杨锁只吃了一次镇上的鸡腿,之后每餐饭都吵着要吃鸡腿,要不然就不吃饭。村上亲戚办喜事吃酒席,这原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杨父带杨锁去吃饭。杨锁来到亲戚家后,也不懂得打招呼叫人,许多长辈有意和他套近乎,杨锁也从来不理。

杨锁坐在酒桌上,有鱼有肉,也有鸡腿。人还没有坐齐,杨锁一手拿起了鸡腿吃。他毕竟是小孩子,大家也能理解,都没有说什么。杨锁尝了一口鸡腿,发现没有父亲在镇上买的好吃,开始哭闹,吵着要父亲去买鸡腿。

这时坐在旁边的大人忍不住说:“惯子如杀子,这样惯下去,天才也要成蠢材。小娃娃还那么多事,不爱吃就饿着。”杨父不好意思地说道:“俺是老来得子,这小子俺求菩萨求来的,舍不得让他饿肚子。和你们的娃娃不一样,俺就只有一个男娃子。”

杨父奈何不了杨锁,向邻居借了一辆自行车赶去镇上买了好几个鸡腿。等杨父回来,酒席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只有两三个人在唠嗑。杨父买了鸡腿,杨锁吵着要喂,杨父熟练地给杨锁喂饭。这一举动惊呆了村中的人,纷纷表示不理解,这么大了,还要人喂饭?

杨父笑眯眯地解释道:“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俺们喂的,要不然孩子不吃。都习惯了,喂饭花不了多少时间,毕竟孩子也会张嘴吃。”在村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杨锁这样,六七岁还要人喂饭的小孩子。

杨锁在和小朋友玩耍时,得知别人都会帮家里捡柴,烧火。杨锁回到家后,忽然有一身干劲,提出要帮母亲烧火,杨母听后拒绝了他,并说道:“男子汉是不能进厨房的,可别累坏了俺家锁儿,你去玩就可以了,家里的事你不用管。”此后,杨锁就再也没有提过要帮忙做家务的事情。

刚开始杨锁在小朋友中,玩游戏比较厉害,因此有不少小朋友喜欢跟他玩。父母对杨锁言听计从,什么事情都顺着他,在父母的影响下,他有了一种“自命不凡”的心理,让他失去了友谊。

杨父杨母省吃俭用,变着花样给杨锁买好吃的。有一次杨父买了一种猪油馍,村子里小朋友基本没有见过这样的吃食,都眼巴巴流着口水看他吃。杨锁尝了一口,不喜欢吃,嫌弃地吐了出来。

小朋友馋得流口水,对杨锁说:“你不喜欢吃,可以给我们几个分了,我们爸妈从来没有给我们买过这么香的饼。”杨锁没有搭理,在心中埋怨父亲买了个“难吃”的饼回来,把剩下的饼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几脚。杨锁摆着臭脸对小朋友们说道:“这是我的,你们想吃就从地上捡起来吃吧。”

小朋友眼睁睁地看着杨锁将饼扔在地上,气不打一处来,说他浪费粮食,此后再没有小朋友愿意和杨锁玩耍。杨锁听后不以为然,自顾自地走回家。

杨锁父母因病相继去世

杨锁7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杨父杨母对他寄予厚望,他们认为自己家的孩子从小就比其他小孩聪明,以后肯定会出人头地。杨锁在父母的期望下在当地一所小学读书,现实却和理想背道而驰。

杨锁来到学校后,个性“鲜明”,不服老师管教,上课连书都懒得翻开。开学没多久,杨锁就成为了班上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班上也没有同学愿意和他交朋友,他总是以一种命令的口吻对别人讲话,就好像全世界就应该围着他转一样。

杨父杨母在家不断告诉杨锁,他是小天才,是小朋友中最聪明的一个。杨锁在学校上课也是这样认为,对许多人说自己是“天才”,不需要学习。老师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杨父杨母沟通,希望他们可以劝导杨锁积极学习。

老师苦口婆心,杨母并不理解,反而说道:“你有那么多娃娃要教,不要一直盯着俺家锁儿,每天布置那么多作业,写了有什么用?把俺家娃娃累坏了怎么办?”老师听完杨母的一番话,感到十分惊讶,见过溺爱孩子,没见过这样溺爱的!

老师深感无奈,上课期间为了不让杨锁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将他的桌子搬到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再也没有管他作业……

杨锁在父母的羽翼下无忧无虑,有求必应。杨锁在父母的庇护下,变得蛮不讲理,喜欢挑衅同学。不少家长向老师告状,要求学校将这个学生开除。老师无奈再次来到杨锁家中,将实际情况告知,希望杨锁父母能够对他加以约束。

杨父杨母却拉起老师的手,说起了杨锁小时候是如何乖,如何可爱,在他们眼中,杨锁就是一个打不得、骂不得的娃娃。老师对此无可奈何,杨锁在学校里因为调皮,老师不过训了几句,杨父杨母都会跑到学校找老师“理论”。

在别的小朋友心中,小学无疑是最快乐的校园时光。但是对于杨锁来说,上学就像坐牢一样枯燥、煎熬。别的小朋友书包里都是书,杨锁的书包里却全部都是从家里带来的零食、玩具。这些都是杨父杨母为他准备的,让他安心在学校里玩耍。

杨锁在学校里是一种煎熬,小学毕业后死活都不肯再去学校读书。父母也没有强迫宝贝儿子,让他在家里睡觉。几年后,杨锁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废人”,健全的四肢如同摆设。父母尝试让他起来做一点事情,可惜杨锁已经接受不了一点说教,把父母的话当做耳旁风。

父母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杨父杨母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自己不在了,好吃懒做的儿子该如何生存下去?杨父杨母过分的宠爱让杨锁性格变得非常暴躁,他讨厌自己的名字,总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想改名为“杨德龙”。

年,意外发生了,杨锁的父亲在地里干活,腹部疼痛不止,每日上吐下泻。刚开始几天,杨父为了省钱,强忍疼痛,医院。几天后,病情加重,医院检查。杨父本以为开一些拉肚子的药就能回家,最后一系列检查下来,医生发现杨父已经是肝癌晚期。

这对于杨母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延续杨父的生命,杨母拿出了全家的积蓄,仍旧无济于事,杨父没过多久就因病去世。父亲去世后,杨锁在父亲的葬礼上哭了很久。父亲入葬后,杨锁和往日一样,吃喝玩乐一样不差,全然看不见母亲在家中忙得焦头烂额。

杨锁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教育,他对亲情和友情基本没有概念。杨锁已经是1.7米高的大小伙了,每天无所事事,从来不会为母亲分担压力。杨母看着别人家的同龄小孩非常懂事,十分羡慕。

杨母似乎意识到之前的教育方法不对,她满眼泪花对儿子说道:“儿啊,你爸已经不在了,这个家就剩我们娘俩撑着了,你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什么事都不做了。”杨锁听后沉默了,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不一会儿,就跑去院子里玩。

母亲见儿子还是和孩子一样,摇了摇头。杨母白天去镇上做工,晚上回来了还要准备儿子明天的饭菜。家里忙完了,杨母还要去田地里耕田。长此以往,杨母积劳成疾,一天傍晚,倒在了田地里。

幸好,路过的村民看到了晕倒在地的杨母,连忙通知杨锁,在众人的帮助下,将杨母送回了家。村民交代杨锁,要好好照顾母亲。

杨锁哪里会照顾人,母亲睡了一觉后,想喝点水,叫杨锁帮自己拿一下。杨锁根本没有听进去,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饿了,你怎么还不做饭?”杨母的心一下子到了冰点,杨母含泪烧火做饭。期间杨锁不断抱怨自己没有睡好、吃好,还不断要求母亲做这做那。

杨母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儿子,以后我去地里,你也跟着一起去吧,学一学种地。以后娘不在了,你也能养活自己。”杨锁表示不想去,母亲第一次骂了杨锁。杨锁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被骂过,哪里受得了气,随手拿起灶上的碗筷朝母亲摔去,正好打中了母亲的额头。

杨母没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居然毫不留情地打自己,眼泪止不住地流。杨母在家里休息了几天后,又和以前一样,白天去镇上做工,晚上回家务农照顾儿子。

杨母日渐消瘦,她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了。

一天,杨母在村头洗衣服。在河边蹲太久,洗完后起身,眼前一阵黑,腿也站不起来,一头栽进了池塘。下午,路过的村民才发现杨母的尸体。杨锁对于母亲的死,表现得非常木讷,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村民可怜杨母在世时是个劳碌命,又摊上这样的儿子,自发给她办了丧礼,让杨母入土为安。

父母去世后,杨锁怎么样了?

杨锁被父母溺爱十几年,什么都不会,甚至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村民是看着杨锁长大的,他们都以为杨父杨母去世后,杨锁总应该自力更生,学会独立。事实却不然……

杨母死后,家中那份微薄的积蓄落到了杨锁手中,他根本没有想过去工作,而是拿着母亲留下的钱该吃吃、该喝喝,过得十分潇洒。由于家中本就没有多少钱,没过多久,杨锁就把钱用完了,他饿了就去别人家要饭。

堂哥杨德玉不愿看杨锁每日游手好闲,靠他人施舍度日,帮他在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跟在师傅后面打打下手。虽然赚不到多少钱,好歹能有口饭吃,也能学到经验。杨锁却接受不了,他根本无法忍受烈日与管束,自己默不作声偷跑回家。

堂哥杨德玉知道后,气不打一处来,这份工作也是托关系来的,有人想学别人还不一定愿意带。杨锁回到村中后,靠乞讨为生。要是有哪位村民给了他爱吃的东西,就一直赖着。后来很多村民都怕了这位“懒汉”。

好心的村民看杨锁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把他送进了饭店当服务员。可是他连这份工作都做不好,经常偷懒,还偷吃了客人的菜。店主对他忍无可忍,将他辞退。堂哥为了让杨锁自食其力,为他介绍了许多工作,最后杨锁都坚持不了几天。

村民和堂哥恨不得打他一顿,真的是恨铁不成钢。村里人都不愿意拿出食物接济他,杨锁丝毫没有意识到周围人在帮他,反而对他们心生怨念。一些村民好心来到杨锁家中,劝说他出去找工作,杨锁一手抓起了旁边的泡面桶扔了过去。

此后大部分村民们都不愿意管杨锁工作的事,再也没有踏进杨锁的家门。一些好心村民还是担心杨锁会饿死,将挂面和大米放在家门口,连着几天杨锁懒得去取,不愿自己做饭,食物放在那里发霉。杨锁不想工作,又想吃鸡腿,他将家里值钱的家具全部低价出售。

杨锁在家中,一个人懒到了极致,懒得洗脸、刷牙,每天蓬头垢面。久而久之,杨锁指甲又长又脏,整日披头散发,浑身都是臭味。村民看到他,都会绕道走。

农村的厕所靠近菜地,杨锁上厕所连几步路都不想走,直接下床方便,然后就地掩埋。冬天,家中棉被没有晒过,非常潮湿,杨锁为了取暖,将家中能烧的都烧了,在房间里生火取暖。堂哥杨德玉经常来看他,给他带食物和衣服。

杨德玉多次劝说杨锁自食其力,杨锁就像没有听到一样,盯着一处发呆。原本还能住的房子,被杨锁倒腾得已经不像是人住的地方,乱糟糟的。杨锁的智力没有问题,四肢也都健全,可就是懒得出奇,什么都不愿做。

年年底,村中洋溢着过年的新气象,杨德玉和家人围在一桌正要吃团圆饭,突然想起了杨锁。杨德玉拿碗装了一些饭菜,本想给杨锁送饭。一打开门,发现杨锁已经冻死在家中,警察经过鉴定判定杨锁是活活饿死的!

杨德玉在杨锁家中看到了前不久自己送来的大米和挂面,分毫未动。杨德玉十分痛心,堂弟哪里是饿死的,根本就是懒死的!

杨德玉为堂弟料理后事,那一年杨锁只有23岁。杨德玉回忆,一大家子小时候就数杨锁生得最好看,身高有1.7米多,头脑也灵活。可惜被父母照顾得太好,已经把杨锁养成了一个废人。

在现代中国,很多父母赋予了孩子生命,用物质哺育孩子,却无法在精神上给孩子正确的教育。鲁迅在十几年前曾经发出悲愤一问:“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到现在还振聋发聩。古人深知“惯子如杀子”,到了现代怎么都忘了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weay.com/gayy/15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