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脂肪肝,肝癌,肝腹水
2016-1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如何辨别脂肪肝,肝癌,肝腹水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肝内脂肪含量大量增多,沉着、堆积、充斥于肝细胞内,称为脂肪肝。脂肪肝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由多种因素或疾病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脂肪肝虽是良性病变,患者往往忽视脂肪肝发展到中重程度以及诸多并发症可能形成的严重后果。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如不抓紧治疗,后期发展为肝硬化,部分肝硬化患者最终会转变为肝癌。
发病原因:有长期营养不良、饮酒、肥胖、肝炎病毒、化学性肝损伤、血脂增高、糖尿病等。
病理表现:肝脏肿大,表面呈豹纹理状,脂肪成分可见甘油三酯,磷脂、糖脂或胆固醇脂等。多数以甘油三酯堆积于肝细胞内所致。
临床表现: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少数人会出现腹胀、嗳气、肝区胀满、容易疲劳等,由于脂肪肝是一种慢性病变过程,病情进展缓慢,多数脂肪肝患者身体较胖,故常会忽视轻微的症状。
脂肪肝患者大部分都是在体检或做其他疾病检查中被发现有脂肪肝才知道的。那么在平时怎么能做到省时省钱,又能经常观察脂肪肝的发展变化情况呢,很简单,在自己的手上就能观察到,现在介绍我研究的全息手诊法诊断脂肪肝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试,学会了还可以为家人、亲友、同事诊断脂肪肝呢。具体方法如下:
一、记住肝的手诊部位:人体肝在手上相对应的部位,是在手上九分法的第6区,即在手上小鱼际的大部分区域处;(见附图1)
二、对脂肪肝的诊法:脂肪肝在肝区的显示是白斑片,若肝区手诊部位显现有若干白斑片聚在一起,就可提示患者有脂肪肝。(附图2)在观察时心态要放松,不要上来就看,沉静一下,手伸平放松再看,给他人看时也需这样做。
三、怎么判断脂肪肝的进展程度:可根据白斑片聚积的多少,定出脂肪肝的轻重程度。
轻度脂肪肝:在1/3肝区上呈现大小不一的白斑片,可定为轻度脂肪肝(肝脏脂质含量占肝湿重的比率,含脂肪5%至10%);(见图2)
中度脂肪肝:白斑片占肝区的1/2为中度脂肪肝(含脂肪10%至25%);(见图3)
重度脂肪肝:白斑片占肝区的大部分为重度脂肪肝(含脂肪25%至50%)。
在日常手诊咨询中,观察到脂肪肝患者大部分是血脂症或血脂异常(血脂偏高)的人们或高血压患者,血脂偏高的瘦人也同样有脂肪肝。因此,凡知道自己血脂偏高的,就应该经常看看自己的手上的肝部位,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防微杜渐。
肝气不舒在手上的诊法
最近电视媒体的养生频道结合春天的到来,都在教大家怎样保护好肝脏,现在把我研究的肝郁的手诊法介绍给大家。在手诊咨询活动中发现肝气不舒病症在女性中较普遍存在,其原因是社会环境、家庭、工作给予精神上压力太大而产生,由于肝郁气结停滞,最明显的是发展为乳腺尾叶和乳腺小叶增生,应引起重视。
学会肝气不舒手诊法有利于观察自己调整心态和情绪、缓解精神压力和治疗的效果。
肝气不舒是中医对肝病辨证病理的说法,在西医诊断里是没有的。所谓肝气不舒就是凡因肝气失却条达,疏泄功能障碍,导致气郁、气滞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均可称为肝气不舒。其病因可因情志失调,气机郁结;或因外邪侵袭,均可使津血流通不畅,形成瘀血痰湿,阻滞肝经,而致肝气不舒。由于肝失疏泄,一般常呈胸闷不适,甚则气滞不通而胸胁、乳房rufang、少腹、腰、骶胀痛或月经不调与痛经等症状。
肝郁的手诊部位定位在全息手诊法手上九分法的第5区的左段处。见(附图1)
肝气不舒诊法。肝气不舒在手上的气色形态表现是在全息手诊法的肝2区(附图2、3)周围显示淡黄色或青黄色则为肝气不舒。淡黄色表示疾病程度较轻,青黄色且范围大则为病情较重。
肝阳上亢—肝火旺,多因阴血虚损,失于滋养,或因气郁化火,心肝火旺,其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目胀,胸胁胀满,急躁易怒,面红耳赤等症。
肝火旺手诊部位定位在全息手诊法手上九分法的第5区即肝区和第6区即肝1区(小鱼际)处。见(附图1\3)
肝火旺诊法。由气郁化火,心肝火旺,在手上九分法的第5区即肝2区显现的气色形态为黄色的同时第6区即肝1区(附图2、4)显示许多红斑则为肝火旺。
附图4肝火旺在手上肝2区显示为黄色的同时在肝1区显现很多小红斑
附图3手上肝气不舒显示在肝2区,其气色形态显现为浅黄色或青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