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VKAII在肝癌诊断和监测中的临床

2018-5-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近日,由雅培组织的ARCHTECTPIVKA-II上市会及中国多中心研究介绍会在江苏苏州召开,围绕我国肝癌的诊疗现状以及最新肝癌诊断标志物—PIVKA-II(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癌诊断和监测中的临床意义,医院潘柏申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医院沈锋教授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新型肿瘤标志物PIVKA-II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教授介绍PIVKA-II肝癌诊断和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潘柏申教授指出,根据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肝癌发病率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国际抗癌联盟(UICC)统计数据表明,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其高死亡率与早期诊断率较低密切相关,提高早期诊断率,是降低肝癌死亡率的关键。

  目前,肝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诸如血清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非侵袭性方法以及通过组织学活检的侵袭性方法。其中,肝癌血清标志物主要包括甲胎蛋白(AFP)、AFP异质体(AFP-L3)和PIVKA-II。在临床上,AFP最为常用,但是,其用于诊断肝细胞肝癌(HCC)的特异性并不高,肝炎、肝硬化以及睾丸癌、生殖细胞肿瘤等其他疾病也可引起AFP升高,此外,有30%~40%的HCC患者无AFP升高,因此,AFP并不是早期诊断肝癌的完美指标。

  PIVKA-II又称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是一种凝血酶原异常形式,可出现于维生素K缺乏、使用华法林治疗或HCC患者的血清中,于年首次被称为肝癌标志物。由于PIVKA-II与AFP的产生机制不同,所以,HCC患者的血清PIVKA-II与AFP水平并无显著相关性(P=0.),并且PIVKA-II用于诊断HCC的特异性高于AFP,AFP阴性的HCC患者也有一定的PIVKA-II阳性检出率,因此,联合应用PIVKA-II和AFP检测,可提高对HCC的诊断效能。此外,PIVKA-II的血清半衰期比AFP短很多(40~72小时vs.5~7天),与HCC的分期和生存情况相关,可协助判断HC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日本肝病学会(JSH)和亚太肝病学会(APASL)指南/共识均推荐PIVKA-II用于HCC的监测和诊断,对包括慢性HBV、HCV感染或肝硬化患者的HCC高风险人群,每3~6个月应用超声检查以及AFP、PIVKA-II等生物标志物检测,进行HCC监测,并且最好每6~12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我国中华医学会(CMA)肝病学分会也推荐PIVKA-II作为诊断HCC的重要指标。

  PIVKA-II还可用于肝癌患者的治疗随访和预后评估。研究表明,经外科手术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等有效治疗后,HCC患者的PIVKA-II浓度显著下降,肿瘤复发时,PIVKA-II浓度则逐渐升高。一项研究纳入早期HCC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分析表明,术前PIVKA-II浓度为肝癌复发风险的显著预测因素(P0.),PIVKA-II≥.5mAU/mL者的肝癌复发风险显著高于PIVKA-II.5mAU/mL者。对包括AFP≤ng/mL(例)、肿瘤大小≤5cm(例)、单个肿瘤(例)、无卫星病灶(例)、无血管侵犯(93例)、Edmondson分级为I-II级(例)等低危亚组患者进行分析表明,PIVKA-II高浓度仍然为预示肝癌复发风险较高的显著因素。

  “PIVKA-II作为最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可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随访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索中国特色肝癌诊疗道路——中国ARCHTECTPIVKA-II多中心研究项目简介

      

亚太肝胆胰协会(A-PHPBA)秘书长、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锋教授介绍中国人群ARCHTECTPIVKA-II多中心研究项目

  沈锋教授报告指出,大数据研究可帮助发现新的肝癌治疗靶点,然而,其应用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不同患者的肿瘤基因变异特征差异显著,肿瘤内部不同克隆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并且肝癌往往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而肝硬化的相关数据体系尚不完善。

  基于肝癌患者术前资料建立的列线图(Nomogram)模型,可用于指导治疗选择;基于患者术后资料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肝外远处转移的风险,如以微血管侵犯(MVI)、肿瘤直径和肿瘤包膜为主要参数建立的模型;神经网络模型(ANN)可以预测早期肝癌切除后的预后。

  根据肝癌术后病理证实的MVI,可监测复发转移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术前预测的MVI则可协助判断肝切除或肝移植的指征,临床意义更大,然而,目前尚无可靠实用的术前MVI预测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HCC患者。

  PIVKA-II作为最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可用于HCC的早期诊断、治疗随访和预后评估,对MVI的预测也有一定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JSH和APASL推荐每6个月应用超声和AFP、PIVKA-II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作为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策略,我国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推荐PIVKA-II作为诊断HCC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尚无完善的肝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策略。

亚太肝胆胰协会(A-PHPBA)秘书长、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锋教授介绍中国人群ARCHTECTPIVKA-II多中心研究项目

  因此,雅培计划在中国携手亚太肝胆胰协会(A-PHPBA)秘书长、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沈锋教授发起ARCHTECTPIVKA-II中国人群的多中心研究,即将参与此研究的单位还包括: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8家医院。此项多中心研究将继续推进ARCHTECTPIVKA-II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研究,设立中国人群筛查诊断值,研究与AFP之外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提高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并尝试建立中国人群的肝癌预测模型,从而推进肝癌诊断和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的健康事业做出一份重要的贡献。

  ARCHTECTPIVKA-II中国多中心研究项目可望解决下列问题:PIVKAII是否同样适用于病因主要为HBV感染的我国肝癌患者;针对不同病因所致肝癌,如何界定PIVKA-II的界值,从而具有最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IVKA-II是否具有协同诊断能力,用于常规筛查和监测,以提高肝癌检出率;B超+PIVKA-II+AFP是否可作为肝癌高危患者筛查和监测的合理诊断组合。

  “肝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对于肝癌初发和复发患者,PIVKA-II结合AFP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ARCHTECTPIVKA-II中国多中心合作研究项目有助于提高我国肝癌的总体诊疗水平。”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赞赏

长按







































白斑医院有哪些
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weay.com/gajc/8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