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热点肝癌极早期防控探路基因数据
2021-3-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9月21日晚,在鹭岛厦门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CSCO学术年会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研究员、医院陈磊教授代表课题组公布了“国家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极早期预警筛查项目”(简称PreCar)先导试验的最新成果。研究表明,相较于目前行业内每万人可多检出约40%的早发肿瘤,同时减少约80%的假阳性研究结果,PreCar试验在特异性95%的情况下,肝癌检测灵敏度超过90%;即使把特异性标准设置在99%,灵敏度也达到87%。这组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意味着由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医院、医院与和瑞基因共同主导,数十家临床中心参与的国内规模最大、内容丰富的肝癌早筛研究启动5个月以来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中国肝癌极早期防控开创性地进入到聚焦早诊和临床验证阶段,向实现肝癌高危人群极早期预警筛查迈出坚实的一步。
据悉,该项目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科技部传染病专项副总师王红阳教授和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主席、医院侯金林教授牵头发起,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个正在开展的肝癌前瞻性队列研究。更引人
早诊研究迫在眉睫
从临床角度看,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升高,中国尤为严峻,但肝癌病因复杂,机理不明,且晚期肝癌预后差,治疗手段单一。“肝癌早诊断,临床上非常缺乏有效的早诊策略,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测是国内外沿用多年的肝癌早期筛查方法,目前游离DNA检测在鼻咽癌中已开始应用,可见肝癌早筛标志物研究迫在眉睫。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明确可用的肝癌早期预警标志物,国际上前瞻性多中心早诊标志物筛查也在起步阶段。PreCar项目旨在发现肝癌高危人群极早期预警标志物,实现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通过cSMART技术在血浆中能检测到更为丰富的HBV基因整合事件。目前已有样本入库,EDC系统也正式上线。”陈磊在会上指出。
对于肿瘤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是指导原则。以肺癌的临床数据为例,Ⅰ期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80%,Ⅱ期的5年生存率可达60%,Ⅲ期的5年生存率平均为20%。医院胸外科副教授陈克终在会上坦言,“肿瘤早诊早治意义重大,但目前临床上监测是个难题,一般早期肺癌20%~40%术后复发,难题在于缺乏可靠手段预测复发,我们通过ctDNA动态监测手术切除的肺癌前瞻性研究可用于监测肿瘤进化,反应化疗耐药及早期发现肿瘤复发。ctDNA完全代谢的时间意义重大,以此时间的ctDNA浓度作为术后监测的基线,是将ctDNA应用于临床监测的前提。我们认为,循环肿瘤DNA在早期肺癌的早诊、疗效评估、随访等方面均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可望检测术后微小残余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当然,其技术灵敏度、排除假阳性干扰尚待解决,期待基于ctDNA检测的干预性前瞻性研究更改临床指引。”
临床数据与基因数据结合
记者了解到,在95%高特异性下超过90%的灵敏度,后续还有可能提升。目前我国肝癌防控形势严峻,肝癌防治最重要的有两步:一是未病人群的预防,二是在肝病患者中的定期筛查,最好能够在肝癌早期及时发现。而要做到这一点,临床研究与基因检测技术进行高质量的合作至关重要。以PreCar项目为例,其采用了多类别BioMarker检测,通过和瑞基因的cSMART、Home-Seq、SNAPSHOT等实验技术全面检测了血浆内包括ctDNA位点突变、结构变异、表观变异、外源基因组整合及表达水平变化等在内的多类指标。
王红阳教授表示,“多年来学术界和临床专家一直在寻找有效的诊断技术,用于中国的肝病患者及肝病防治事业。希望通过肿瘤早筛技术,早发现早治疗,造福患者和社会。随着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日益成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用以探索癌症早筛的方法,虽然过程中一定会充满了挑战,但这是中国甚至全球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因检测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作为现有临床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它为肿瘤早期预警筛查等一些临床难以解决的老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贝瑞基因总经理兼和瑞基因董事周代星博士表示,“我们对于实现肿瘤早诊早筛有着科学的严肃态度,对我们自身技术有充分的自信。随着我们算法的迭代升级,得到的筛查结果将更加准确,这将是未来肿瘤领域的一个方向,除PD-1、免疫治疗等,基因检测技术发展也非常快,运用广,社会各界对早诊的期许很强烈。”
据悉,和瑞基因完整地继承了贝瑞基因原有的肿瘤业务,并借助全球创新的专利基因突变检测技术——cSMART技术和改良优化的PCR扩增子测序技术所开发的肿瘤液态活检产品为肿瘤极早期筛查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国肝癌早筛早诊研究是一个重要里程碑。陈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确定早诊早筛分子标志物和检测方法是关键环节。肿瘤的复杂性使得依靠单一分子标志物进行早期筛查可能性很低。而多类别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很有挑战,不仅需从众多的标志物中找到合适的,还需建立各种可靠的低频探测技术,这对临床研究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样本质量的均一化,不同区域样本转运至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物流质控保障问题等均面临着挑战。因此,我认为,早诊技术平台是基础,而怎样获取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关键在人。包括样本的采集、数据分析等。其次多中心合作还涉及数据共享和人员的调配,更重要的是组队,双牵头单位实现了临床数据与基因数据的有效结合。”
对此,周珺则表示,“前期技术体系的建立对于大规模前瞻队列的实施非常重要。整个研究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对确定和稳固的技术条件上,有了先导试验的充分准备,后期的前瞻队列研究的开展就更加顺利了,对于临床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化。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平台还会进一步开发升级,为癌症早筛提供稳定、可靠的基因数据,通过与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匹配,甚至还会对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探索。”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为临床赋能
事实上,超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是肿瘤早诊技术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的必须路径。以PreCar项目为例,将招募超过1万例肝癌高危人群,建立随访监控队列、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依托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进行外周血肝癌极早期预警标志物的筛选、鉴定及应用,总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绝大部分由和瑞基因承担。“由于癌症在人群中较低的发病率和其发生机制的复杂性,离开了超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肿瘤早诊早筛就无从谈起。因此尽早建立超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是实现早筛临床落地的必要条件。”陈磊表示。
记者了解到,实体瘤全靶点大基因panel对临床患者靶向用药治疗有明显获益。下一代诊断技术的基因治疗正引得各路资本的追捧。药企与各实验室合作,包括基因治疗在内的生物药物与生物治疗形成了产业链。不同的资本在基因治疗的上游仪器、中下游临床及消费者等领域布局。不过,处于当期与远期、风险与收益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投入基因治疗前期项目的资本并不多,但前景可期。一个较为乐观的趋势是,包括早诊在内的基因检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临床专家的认可。欧美等国已批准一批临床基因治疗药物上市,国家卫健委也印发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也要求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被寄予厚望。
周珺表示,“源于实验室的肿瘤早诊早筛基因检测技术,只有在临床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严谨的前瞻性、大规模队列的验证,证明其在科学和临床上都站得住脚,最终才能实现在临床上的产品转化。近年,欧美数家代表性公司纷纷斥资上亿美金开展大型队列试验。而中国公司有望充分利用国内临床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同类研究上取得优势。在早期肿瘤细胞没扩散的时候对疾病进行筛查、监控、干预,是目前对肿瘤最理想的临床解决方案。”他透露,很快还会有多个肿瘤早诊研究项目落地。
■编辑陈雪薇
上周阅读TOP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