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肿瘤领域研究取得的成果2016
2017-6-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月25日,通讯作者为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赫捷院士,第一作者为陈万青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A-CancerJClin(即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系全球最高影响因子杂志,最新影响因子.8,目前唯一一个影响因子以上的期刊)发布了《年中国癌症统计》,展示我国最新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预计值及主要癌症的变化趋势。发刊至今,全亚洲仅被收录两篇文章,另一篇是年日本作者发表的。
参考文献:ChenW,ZhengR,BaadePD,etal.CancerstatisticsinChina,.[J].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66(2):–.
2月1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与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在《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上成功揭示了一个调控真核细胞染色体稳定性的CDK1-TIP60-AuroraB信号轴,并详尽阐明了蛋白质磷酸化与乙酰化修饰动态调控AuroraB激酶活性的新机制,将为肿瘤的精准干预提供新的切入点。
2月1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怀雨课题组和喻学锋课题组、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朱剑豪合作,以金纳米棒为基础制备了一种新型生物探针,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可实现肿瘤的快速诊断,相关论文Lactose-FunctionalizedGoldNanorodsforSensitiveandRapidSerologicalDiagnosisofCancer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协会刊物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
3月4日,香港大学癌症研究中心主任关新元教授在《Hepatology》杂志上发表了其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染色质改造工CHD1L的基因扩增可能是通过对开放发展的关键转录因子染色质驱动HCC的分化;CHD1L的进一步抑制可能“降级”低分化肝癌,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3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许琛琦研究组和李伯良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T细胞代谢通路中的胆固醇酯化酶ACAT1是一个很好的调控靶点,抑制ACAT1的活性可以大大提高CD8+T细胞(又名杀伤性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ACAT1被抑制后,杀伤性T细胞膜上的游离胆固醇水平提高,让T细胞肿瘤抗原免疫应答变得更高效。同时,科研人员还利用ACAT1的小分子抑制剂avasimibe在小鼠模型中治疗肿瘤,发现该抑制剂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应;avasimibe与现有的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药物anti-PD-1联用后,效果更佳。该成果发现“代谢检查点”可以调控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鉴定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胆固醇酯化酶ACAT1以及相应的小分子药物前体,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为开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4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Oncoge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时玉舫研究组题为TypeIInterferonsExertAnti-tumorEffectviaReversingImmunosuppressionMediatedbyMesenchymalStromalCells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I型干扰素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新机制。
5月1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黄波团队发现,包裹化疗药物的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一种-0纳米的囊泡)能够有效的逆转肿瘤再生细胞的耐药性,为目前克服临床肿瘤耐药性提供了潜在手段,并为肿瘤生物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Reversingdrugresistanceofsofttumor-repopulatingcellsbytumorcell-derivedchemotherapeuticmicroparticles”在CellResearch杂志在线刊出。
5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易静研究组在一项研究中,揭示了烟草化合物诱导氧化应激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原因。研究认为,吸烟诱发癌变和促进癌症发展的原因在于烟草成分损伤DNA并带来基因突变。相关成果发表于《癌基因》杂志。
6月24日,复旦大学的储以微教授与刘杰教授在《CellResearch》上发表了他们的新研究,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αHER2/CD3RNA-工程T细胞,并证实其可以特异性除去HER2+胃癌。基因工程T细胞疗法是一种有前景的抗癌新策略,在一些非实体瘤患者临床试验中嵌合抗原受体表达T细胞(CART)疗法已取得了成功,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新的可分泌BiTE:αHER2/CD3,它是由HER2特异性scFv4D5,CD3特异性scFvOKT3和柔性连接肽(flexiblelinker)构成。采用电穿孔方法,他们可以将这一αHER2/CD3导入到CD3+人类T细胞中。这些αHER2/CD3RNA基因工程T细胞为当前的CART疗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他们证实这些工程T细胞具有双重功能,不仅可以杀死HER2+肿瘤,还可将这种能力传递给旁观者T细胞。αHER2/CD3RNA基因工程CART样T细胞可在体内存留至少6天且仍然保持功能。
6月30日,医院雷群英教授和杨芃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力合作,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其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发现:乙酸除了作为脂类合成的底物以外,还可以通过独特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脂肪酸从头合成过程。这项成果揭示了新的肿瘤细胞代谢特征,对后续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7月10日,苏州大学刘庄教授课题组设计一个独特的多功能智能纳米载药系统,不仅对肿瘤微环境中的H+和H2O2敏感,还能改善乏氧的肿瘤微环境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上。
8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巍维研究组与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ZhiminLu研究组的合作论文:PKM2dephosphorylationbyCdc25ApromotestheWarburgeffectandtumorigenesis。该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dc25A可通过去磷酸化糖酵解关键酶PKM2参与肿瘤细胞代谢调控。
8月30日,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团队通过对avelumab抗体与PD-1竞争结合PD-L1机制的分析,发现avelumab主要通过其重链的CDR2与PD-L1的F和G折叠片结合来竞争PD-1与PD-L1的相互作用,其在PD-L1上的结合区域与PD-1与PD-L1相互作用区域部分重叠。研究揭示了PD-L1靶向性肿瘤治疗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Research)杂志上,对设计和改造PD-L1靶向性抗体药物或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华凤课题组、高平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宋立兵等课题组合作,发现营养缺乏条件下的肝癌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激活酮体产能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成果以“Hepatocellularcarcinomaredirectstoketolysisforprogressionundernutritiondeprivationstress”为题,在线发表于《Cellresearch》杂志上。来医院(INSERM)的著名肿瘤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GuidoKroemer博士在同一期杂志中对相关成果进行了专题述评。
9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ofTRA2B-DNAH5fusionasanoveloncogenicdriverinhumanlungsquamouscellcarcinoma”。首先通过外显子芯片分析、5’RACE及测序的方法,在肺鳞癌样本中成功地鉴定一个新的驱动基因:TRA2B-DNAH5融合基因。研究人员通过RT-PCR的方法对例肺鳞癌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5例(3.1%)具有TRA2B-DNAH5融合基因。一系列功能研究结果表明,TRA2B-DNAH5融合基因是一个致病融合基因。机制研究发现TRA2B-DNAH5融合基因通过SIRT6-ERK1/2-MMP1信号轴来促进肺鳞癌的恶性进展。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实验结果揭示MEK1/2抑制剂Selumetinib可以有效抑制TRA2B-DNAH5融合基因的肺鳞癌恶性进展。该研究鉴定出人肺鳞癌中一个新的致病融合基因TRA2B-DNAH5,并揭示了该致病基因的作用机制及潜在的治疗药物。
10月20日,尚永丰院士在天津医科大学的课题组对FOX蛋白家族的转录因子FOXK2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当FOXK2被敲除后,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以及正常的人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的增殖速率都会明显加快,且细胞间连接减弱,表现出类似上皮间质转化的特点。同时,对HDAC3、SIN3A、MTA3和CoREST等与FOXK2共同作用的辅阻遏物的敲除可起到类似的效果。小鼠体内实验的结果更加证实了FOXK2这一潜在的致癌作用。当FOXK2或其上述辅阻遏物被RNAi敲低后,被引入小鼠体内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的增殖和扩散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研究者进一步发现,上述癌变的倾向是通过肿瘤耐缺氧反应信号通路的显著加强而导致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a和HIF1b所形成的异源二聚体是肿瘤耐缺氧反应的主要激活因子,似乎与FOXK2是一对“死对头”。一方面,FOXK2会下调HIF1a和HIF1b的转录,从而降低肿瘤对缺氧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HIF1a和HIF1b一旦有了“出头之日”,又会激活同样被FOXK2抑制的EZH2,使后者反过来抑制FOXK2的转录,从而继续强化肿瘤的耐缺氧反应。揭示了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角色及潜在的抑癌作用。其成果发表于Cell子刊《CancerCell》上。
1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王义平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信作者在《MolecularCell》杂志上发表了他最新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精氨酸甲基化酶CARM1可以对苹果酸脱氢酶MDH1进行甲基化修饰并降低其活性,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过程。这个发现揭示了肿瘤细胞代谢新的调控特征,对肿瘤代谢调控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月14日,《CancerCell》杂志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与博士生刘洋的《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特征与作用》综述性文章,该综述在全面介绍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细胞与分子组成及其调控机制新进展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包括免疫抑制、炎性反应、血管生成及通透性增强、淋巴管生成、亲器官性和重编程在内的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六个特征,为深入认识肿瘤转移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从新的视角将肿瘤转移划分为四个有序进行的阶段,并从靶向破坏微环境组成以及寻找可预测肿瘤转移的相关标志物的角度,讨论了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在肿瘤防治中的潜在意义,评述了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促肿瘤转移的过程,尝试性地提出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六大特征,并对该领域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1月25日,《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题为“5-Hydroxymethylcytosinelocalizestoenhancerelementsandisassociatedwithsurvivalinglioblastomapatients“的文章,研究人员打破新的领域,分析胶质母细胞瘤中的DNA修饰。这是第一次描述胶质母细胞瘤基因组中5hmC分布及其与患者存活的关系的研究。
12月20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胡国宏课题组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肿瘤骨转移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miR-,确定了miR-通过抑制靶基因SMAD7促进肿瘤细胞对TGFβ的响应,进一步阐明了肿瘤转移过程中关键的TGFβ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也提示了miR-有可能成为临床上解决肿瘤转移的一个新的重要靶点。
这一年里,我国科学家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攻克肿瘤治疗之路漫漫兮,但科学家们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他们依然奋斗在科学研究的前沿,相信在年,这些令我们骄傲的科学家们依然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想了解更多生物医学科研知识,请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好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